筆者在與金銀幣設計師們閑聊時,常常會問他們這樣一個問題:什么題材和內容的金銀幣的設計難度是最高的?
很多設計師不約而同地給出了一個相同的答案:是建筑。
因為建筑,尤其是中國金銀幣設計中涉及到的建筑,大部分都是古代經典建筑。它們有自己的造型,自己的歷史,自己的空間和時間環境。要把一座建筑搬到金銀幣的方寸畫面之上,又要還原,又要適配,不能讓背景內容太搶戲,又不能簡單放上去顯得單調呆板,這是相當考驗設計功底的。
筆者看到“世界遺產(平遙古城)”8克金幣時,想起這些話,不免會心一笑,看來我們的設計師又成功地挑戰了一次高難度。
這枚8克金幣的正背面圖案都是建筑,主題圖案是平遙古城鎮國寺萬佛殿建筑造型,輔以鎮國寺全景圖組合設計,并刊“平遙古城·鎮國寺”字樣及面額。
華夏大地千年古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說起平遙古城外的鎮國寺、雙林寺,可謂是聲名遠播、名揚四海,1997年這兩座古剎與平遙古城同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鎮國寺始建于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年),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名為鎮國寺。不僅是我國乃至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不朽之作,也是我國佛教寺院殿宇中,現僅存的三處唐、五代木結構建筑物之一。而萬佛殿更是以其中國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之一和當世所稀缺的五代彩塑而聞名,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史和美術發展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

這枚8克金幣的背面圖案,看似簡單卻玄機處處,看似含蓄卻層疊深遠,體現了一種很高級的設計感和審美取向。
何為設計感?首先就是如何把這座建筑,以及背景素材在幣面上“排兵布陣”,從金銀幣獨特的尺幅空間美感出發,讓欣賞者可以接受到這座千年古寺古殿的形與神。
首先選擇雅正大氣的平衡對稱構圖,來表現出萬佛殿作為鎮國寺主殿,它中軸對稱的建筑布局和莊嚴宏大的建筑風格。萬佛殿作為經典木結構建筑的主要造型特點,包括各占據三間的面闊、進深,單檐九脊歇山頂,斗拱碩大的柱頭,尤其是平出形成像鳥的翅膀那樣展開的“飛檐”,規模之大,結構之巧,氣勢之雄,都囊括于這枚金幣的尺幅之間。而且造型寫實,完全等比例遵循現實中萬佛殿的規格形制。
如果僅僅是復制式重現,當然談不上設計感和藝術感。妙就妙在,萬佛殿建筑之外,多增加的那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加深這座建筑的造型印象。
眾所周知,萬佛殿殿體最經典也最獨特的就是它反翹的屋角,使沉重龐大的建筑既有靈動活潑的一面,又不缺乏雄壯巍峨的一面。因為是金屬平面,很難表現出斗拱的立體層疊和縱橫大小,所以設計師做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藝術處理:兩邊側殿的檐頂,和這個反翹的屋角設計為同一角度的向兩側延伸,在主體建筑周圍層層遞進,平行延伸,形成主殿和兩邊側殿相得益彰的視覺效果,不僅加深了幣面在這個方面的層次感,也在視覺層次上更強調了這個反翹屋角。在一主一副檐角飛揚的平行錯落之間,似乎產生了一呼一吸的生息,歷史在這個空間夾縫里,向我們訴說著這座千年古殿的滄桑與飛揚。
第二部分是加深這座建筑空間環境的交代。
一枚金銀幣的設計,最精妙的就是體現在內容賓主、虛實上的變化安排。這枚8克金幣最妙的藝術處理,就是在畫面中央的萬佛殿之后,以虛筆線條勾勒出了鎮國寺的全景圖。這有點類似于中國古典繪畫中推崇的“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我們不妨套用一下,自殿前而觀全寺,謂之深遠且深邃。不僅點出了萬佛殿身處的空間環境內容,也在方寸之間造就了一個立體的完整的視覺空間。
背景處虛筆線條勾勒出的鎮國寺全景圖,若淡泊悠然的智者引領我們瀏覽世間滄桑,又若寬厚平和的仁者給予我們無窮精神能量。這個藝術處理,不僅無形中解讀了鎮國寺這座千年古寺的歷史內涵,也創造出深邃曠遠的藝術意境,我們的目光似乎隨著引領投射到極遠極深處,為本來寫實嚴謹的金幣畫面更多出清新別致的藝術感覺。入眼的不只是萬佛殿之雄,鎮國寺之威,更有平遙古城之古。妙就在于虛實相生、幣外之畫、目光之不所及。同時,也給完全對稱平衡的主景建筑,增添了一點飛動活泛。
這枚8克金幣在設計上體現出一種很高級的表達,將各種素材組合得既得體又靈巧,從構圖上充分把握住了金銀幣特有的形式美感。并且深諳虛實相生、主次合宜的道理,在金幣的尺幅方寸間雕琢出靈透之美。
萬佛殿里珍藏的很多五代彩塑,既是宗教神化的偶像,也是當時百姓形象的寫照。這枚8克金幣將這種藝術特色用一種很巧妙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幣面上是一座千年古建筑,但有人的味道,歷史的味道。(作者:遙石 中國金幣特約撰稿人)